10年後的台灣
為什麼一般台灣民眾他們認為未來十年會變得不好?他們擔心的是什麼?根據中時的民調顯示,一般民眾未來十年最擔心的前五大問題是:治安、教改、青年競爭力、貧富差距、和官員貪汙;而五十位意見領袖最擔心的五大問題卻是:貧富差距、經濟停滯、族群對立、教改失敗和財政破產;其中有兩項是他們共同的擔憂:貧富差距與教改。
作家吳音寧黯然地說,走過印尼、印度、美國金融重地的紐約華爾街,她處處碰到伸手乞討的流浪漢,如果台灣的貧富差距再擴大,她預言,「台北也會出現一大群討錢的人。」台大教授夏鑄九認為,貧富差距擴大將造成「社會片斷化」,社會分成一塊一塊的,國家只照顧某些族群的人,卻放棄了某些人。
十多年前從越南到台灣的陳鳳凰,是第一位嫁來台灣拿到碩士學位的移民女性,她說,十多年前剛來時,覺得很安全,即使晚間上街都感到安心,現在只要身後有人就害怕會不會遭到搶劫,她直率的說,越南姐妹們講起來大家都怕,她們以為只有貧窮國家才會發生搶劫,「台灣好像已經邁向貧窮國家。」新象藝術創辦人許博允更憂心,「台灣恐怕會像過去的巴西一樣,面臨國家破產、社會崩潰的窘況。」
而教改為什麼成為一般民眾與意見領袖共同關切的問題?「小四生不會加法,小五生不會減法,國中生不會英文,高中生不會分數加減,大學生程度太差。」這是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的憂慮。
還有不少受訪者,看到我們的問卷,一路打勾,他們說,「這些問題,都會是未來十年面對的大問題。」問他們那一個最嚴重呢?他們的答案也很簡單,「每一個都嚴重啊。」
那麼多的問題,那麼多的擔憂,我們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才能讓台灣更好?作家張大春說:「遠見欺人,迫切的問題就迫切來解決,不需要太遙遠的遠見。」郝明義說:「既然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我們就該努力逼使執政者面對他們應該面對的問題,不給他們反智的機會。」第四屆全國冠軍米得主崑濱伯說得更淺白:「認真對待自己的稻田,其他的就交給天公伯仔去決定。」
的確,台灣人永遠有這樣的韌性和生命力;在我們的調查裡,還是有百分之五十九的民眾對台灣未來懷抱希望,而且,還有百分之四十六的民眾願意為台灣未來採取行動。
一般民眾的民調中,儘管對台灣懷抱希望者還有百分之五十八點六,但是不抱希望者仍高達百分之廿七點九;詢及會不會採取行動讓台灣變得更好?儘管有百分之四十五點八的受訪者明確表達肯定的態度,但也有高達百分之四十二點二的民眾坦言,他們充滿無力感,覺得做什麼都沒用。
但是,在五十位專家學者和意見領袖的訪談中,不論受訪者是一肚子氣的痛罵,還是憂心忡忡地提出警訊,明白表達對台灣不抱希望者只有二人,而充滿無力感認為做什麼都沒有用的也只有四人,八成、九成菁英受訪者對台灣依舊抱持希望,同時,願意採取行動,讓台灣變得更好。
似不相干的幾組數據,其實透露了台灣未來的曙光:有能力的人,絕大多數願意採取行動,為台灣的未來盡一分心。這,就是台灣不息的生命力,困中求變的最大動能。
「當然要抱持希望,否則我還留在這兒(台灣)?早就全家移民了。」不要看作家兼廣播節目主持人張大春挺會罵人,談到希望和行動,他比誰都有勁,雖然他認為,台灣十年後一定會變得更不好,「但是,即使只有一線希望,仍屬希望。」
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長期關心教育問題,就在南投成立博幼基金會,專門為偏遠地區貧童補課,能補一點就是一點,「這才是真正的深耕台灣。」他說。
紙風車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則是把劇場直接拉到三一九鄉鎮,讓偏遠地區的孩子都有親近藝術的機會,「不要再抱怨,不能再等待,每個人都該想想,我為這塊土地做過什麼?能做什麼?」
「每個人都應該視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客家大老鍾鐵民亦做如是觀。盡一己的本分,就是最簡單的行動,夏姿負責人王林彩霞就是用這個本分哲學,打出自己的品牌。
成大校長賴明詔擔心現在的年輕人缺乏國際觀,讓他們喪失了競爭力,於是他盡己所能地與外國交換學生,舉辦國際性的講座和全英文講座。前清大校長劉炯朗退休後,還是關心台灣社會動態,他開開心心地在電台開闢一個節目「我愛談天你愛笑」,讓更多人能分享他的人生閱歷和獨特見解。
各行各業都找得到讓台灣變得更好的方法,「台灣的生命力本來就一直在民間。」東海社會系教授高承恕笑著說,「這個生命力其實還很旺盛,只是被大環境的框框給框住了;有點像悶在一個大悶鍋裡。」才笑完,他又嘆氣了,「政府至少可以做一件事吧:往前看,讓大家有信心、有前景,在五或十年內看得到希望。」
** 節錄自中時11/26/2007 "10年後台灣圖像"
作家吳音寧黯然地說,走過印尼、印度、美國金融重地的紐約華爾街,她處處碰到伸手乞討的流浪漢,如果台灣的貧富差距再擴大,她預言,「台北也會出現一大群討錢的人。」台大教授夏鑄九認為,貧富差距擴大將造成「社會片斷化」,社會分成一塊一塊的,國家只照顧某些族群的人,卻放棄了某些人。
十多年前從越南到台灣的陳鳳凰,是第一位嫁來台灣拿到碩士學位的移民女性,她說,十多年前剛來時,覺得很安全,即使晚間上街都感到安心,現在只要身後有人就害怕會不會遭到搶劫,她直率的說,越南姐妹們講起來大家都怕,她們以為只有貧窮國家才會發生搶劫,「台灣好像已經邁向貧窮國家。」新象藝術創辦人許博允更憂心,「台灣恐怕會像過去的巴西一樣,面臨國家破產、社會崩潰的窘況。」
而教改為什麼成為一般民眾與意見領袖共同關切的問題?「小四生不會加法,小五生不會減法,國中生不會英文,高中生不會分數加減,大學生程度太差。」這是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的憂慮。
還有不少受訪者,看到我們的問卷,一路打勾,他們說,「這些問題,都會是未來十年面對的大問題。」問他們那一個最嚴重呢?他們的答案也很簡單,「每一個都嚴重啊。」
那麼多的問題,那麼多的擔憂,我們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才能讓台灣更好?作家張大春說:「遠見欺人,迫切的問題就迫切來解決,不需要太遙遠的遠見。」郝明義說:「既然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我們就該努力逼使執政者面對他們應該面對的問題,不給他們反智的機會。」第四屆全國冠軍米得主崑濱伯說得更淺白:「認真對待自己的稻田,其他的就交給天公伯仔去決定。」
的確,台灣人永遠有這樣的韌性和生命力;在我們的調查裡,還是有百分之五十九的民眾對台灣未來懷抱希望,而且,還有百分之四十六的民眾願意為台灣未來採取行動。
一般民眾的民調中,儘管對台灣懷抱希望者還有百分之五十八點六,但是不抱希望者仍高達百分之廿七點九;詢及會不會採取行動讓台灣變得更好?儘管有百分之四十五點八的受訪者明確表達肯定的態度,但也有高達百分之四十二點二的民眾坦言,他們充滿無力感,覺得做什麼都沒用。
但是,在五十位專家學者和意見領袖的訪談中,不論受訪者是一肚子氣的痛罵,還是憂心忡忡地提出警訊,明白表達對台灣不抱希望者只有二人,而充滿無力感認為做什麼都沒有用的也只有四人,八成、九成菁英受訪者對台灣依舊抱持希望,同時,願意採取行動,讓台灣變得更好。
似不相干的幾組數據,其實透露了台灣未來的曙光:有能力的人,絕大多數願意採取行動,為台灣的未來盡一分心。這,就是台灣不息的生命力,困中求變的最大動能。
「當然要抱持希望,否則我還留在這兒(台灣)?早就全家移民了。」不要看作家兼廣播節目主持人張大春挺會罵人,談到希望和行動,他比誰都有勁,雖然他認為,台灣十年後一定會變得更不好,「但是,即使只有一線希望,仍屬希望。」
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長期關心教育問題,就在南投成立博幼基金會,專門為偏遠地區貧童補課,能補一點就是一點,「這才是真正的深耕台灣。」他說。
紙風車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則是把劇場直接拉到三一九鄉鎮,讓偏遠地區的孩子都有親近藝術的機會,「不要再抱怨,不能再等待,每個人都該想想,我為這塊土地做過什麼?能做什麼?」
「每個人都應該視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客家大老鍾鐵民亦做如是觀。盡一己的本分,就是最簡單的行動,夏姿負責人王林彩霞就是用這個本分哲學,打出自己的品牌。
成大校長賴明詔擔心現在的年輕人缺乏國際觀,讓他們喪失了競爭力,於是他盡己所能地與外國交換學生,舉辦國際性的講座和全英文講座。前清大校長劉炯朗退休後,還是關心台灣社會動態,他開開心心地在電台開闢一個節目「我愛談天你愛笑」,讓更多人能分享他的人生閱歷和獨特見解。
各行各業都找得到讓台灣變得更好的方法,「台灣的生命力本來就一直在民間。」東海社會系教授高承恕笑著說,「這個生命力其實還很旺盛,只是被大環境的框框給框住了;有點像悶在一個大悶鍋裡。」才笑完,他又嘆氣了,「政府至少可以做一件事吧:往前看,讓大家有信心、有前景,在五或十年內看得到希望。」
** 節錄自中時11/26/2007 "10年後台灣圖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