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大蕭條已迫近了
在經歷了金融海嘯後,美國經濟有沒有走出低谷?歐債危機會不會拖累全球經濟二次探底? 全球經濟到底會走向何處? 這一系列的問題,一直就是經濟學家和各國領袖談論的焦點話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則堅持其悲觀的論點。在6月27日發表專欄文章中,克魯格曼表達了對於一些國家過早展開財政緊縮政策的擔憂,稱決策失誤可能會觸發經濟史 上的第三次大蕭條,並指出數百萬失業人員將會為決策失誤付出代價。
處於第三次大蕭條初期
提到經濟大蕭條,人們可能會馬上想到電影大師卓別林的代表作———《摩登時代》。《摩登時代》對上世紀20年代末世界經濟大蕭條做出了深刻描寫,讓人印象深刻。
經濟衰退很普遍,但經濟大蕭條卻很罕見。經濟歷史上只有兩次經濟衰退在當時被廣泛地描述為「大蕭條」。第一次是在經歷了1873年的經濟恐慌後進入了通貨緊縮和市場不穩定時期;第二次就是1929年至1931年金融危機後大量失業人員無法就業的困難時期。
克魯格曼指出,不管是19世紀的長期低迷還是20世紀的大蕭條,它們都並非發生在經濟持續衰退時期。相反,當時都包含了週期性的經濟增長,但那些經濟改善並不足以彌補最初經濟衰退帶來的損害,「而當前,我十分擔心我們正處於第三次大蕭條的初級階段。如今的情況看起來更接近19世紀經歷的長期低迷期,儘管 形勢沒有像20世紀大蕭條時期那樣嚴峻,但本次大蕭條的代價,對全球經濟、尤其是對數百萬受失業困擾的人民來說,仍然是巨大的。」
決策失誤導致經濟大蕭條
在克魯格曼看來,第三次大蕭條主要是由決策失誤引起的。世界各國政府現在均表現出對通貨膨脹的過度擔憂,而事實上,真正的威脅卻來自通貨緊縮下; 各國領袖都在宣揚收緊開支的必要性,而我們面臨的真正問題是支出不足。「這一切在上週末讓人深感失望的20國集團峰會上均得到了生動體現。」
自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克魯格曼就一直鼓吹各國政府實施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以幫助全球經濟免於全面崩潰。事實上,在2008年底、2009年乃至今年,各國政府相繼推出了一系列規模驚人的經濟刺激方案。
「與前輩們在面對金融危機時上調利率不同,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在本次危機時期均大舉下調利率並積極採取措施支持信貸市場,並且與以往政府在面對經濟下滑時 竭力平衡預算不同,政府明智地選擇允許赤字水平上升。可以說由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已於去年夏天結束。」克魯格曼指出。
然而,歐美各國失業率、尤其是長期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且並沒有跡象顯示失業率在短期內能夠迅速下降。而同時,美國和歐洲似乎都正在走向日本式的通貨緊縮困境。面 臨這種嚴酷的情況,人們可能會期望決策者意識到他們在推動復甦方面做得還不夠。而事實卻相反,在過去的幾個月裡,許多國家的決策者都日益關注財政緊縮計劃 並且趨向於按傳統觀念平衡預算。
克魯格曼表示,各國如果過早實施財政緊縮計劃和退出經濟刺激,那麼為這一政策埋單的只能是那數百萬的失業人員,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要持續幾年處於失業狀態,甚至有一些人永遠無法再回到工作崗位上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