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4, 2010

西方人認為儒學是最合人類理性的哲學?


十七、十八世紀之交,歐洲民主啟蒙運動勃興。啟蒙思想家們崇拜理性,反對教會。中國文化、政治制度和道德倫理,特別是儒家學說、在他們面前展現了一 個非神性宗教權威的理性世界,使得一些啟蒙運動先驅者欣喜若狂。他們從儒家思想中的尊重理性、道德,排斥迷信、暴力因素,得到啟發、借鑑、支持和鼓舞。法蘭西啟蒙運動傑出先導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說:「歐洲的王族和商人發現東方,只曉得追求財富,而哲學家則在那裡發現了一個新的精神與物質的世界。」他讚美孔子「只訴諸道德,不宣傳神怪」。他說「道德是來自神的,到處是一律的;神學是來自人的,所以到處不同而且可笑。」他認為孔子和中國哲學家都是有神論者,但真正相信道德,摒棄宗教迷信;而歐洲教會恰恰相反,相信迷信而不講道德。因此,「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這真是不幸。」以為「人類的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國政治還要優良的政治組織。」他相信儒學是最好最合人類理性的哲學,並以中國為理想國,提倡以中國文化為標準。他認孔子為天下唯一的師表,在自己的禮拜堂懸掛孔子像,寫詩讚美, 朝夕禮拜;公然主張歐洲各國應當將中國作為典範進行效仿。
 
著名啟蒙學者,德國哲學家和數學家萊布尼茲(Leibnitz, Gottfried Wilhelm von. 1646-1716),和伏爾泰一樣,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孔子思想中的理性救世精神深表景仰。德國的長期分裂狀態給知識分子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和困惑,他們以 為孔子亂世造道德禮儀,給政治和學術指引了方向,可為天下治世之表率。萊布尼茲推崇中國以道德秩序治國的思想,認為這是治國的根本,也是西方落後於中國的 原因。順著這樣的思路,他的學生沃爾夫(C. Wolff)用德語在大學講授儒家思想,其影響大於用拉丁文語著書的乃師,他積極宣揚儒家的理性主義哲學,認為只有理性才是真正的道德本源,並上升到自然 法的高度加以頌揚,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中國式哲學,他本人也被稱為「孔子的殉道者」。在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哲學出現之前,伏爾泰和萊布尼茲的學說乎幾一直統治著德國各大學。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形成的百科全書派把啟蒙運動推向了高潮。百科全書派領袖狄德羅(D. Diderot17131784)也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孔子學說十分傾倒。他認為孔子學說簡潔可愛,不要暴力和迷信,強調以道德理性治國平天下,與教會的迷信觀唸完全不同。
科全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法國哲學家霍爾巴哈(Paul Henri Holbach, 17231789)主張以儒家理性道德觀念代替基督教神性道德觀念,並且像中國那樣把政治和道德結合起來。他說:「在這片廣大的土地上(中國),道德成 為一切理性的人們的唯一宗教。」他以為:「在中國,律法充滿聖智,甚至征服中國的野蠻的滿州人,亦為之屈服。這就是說,理性對於君權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效力,使中國的征服者反而被征服了。」強調「歐洲政府非學中國不可」(《社會的體系》)。
 
國的重農學派領袖魁奈認為,只有農民是唯一的生產階級,只有農業才是一切國家財富的源泉。他相信自己的主張符合自然法,即按自然規律行事,實際上就是孔子提倡的天理。他說:「中國文化均依據天理天則,天理天則即不外乎自然法。」魁奈的弟子米拉波曾說:「孔子立教的目的,在於恢復人類的天性,不再為愚昧和貪 慾所矇蔽,所以他提倡敬天,畏天,戰勝貪慾,勿以情慾支配行為,應以理性為標準,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們勿動勿思勿言。道德信仰優美到了這個地步,真是無以 復加了。但是還有一件要事待我們去做,就是把這種道德教訓普行於世界,這就是吾師的事業。」
當代美國歷史學家克里爾(Herrlee Glessner Creel19051994)在評述十七、十八世紀西方啟蒙運動和孔子思想的很大關係時寫道:「一是啟蒙運動思想的一些很重要的方面,與其說和當時教 會的立場相類似,不如說和孔子思想的立場更相類似;二是這一事實已為啟蒙運動的領導人所承認和廣泛宣揚。」他還引用了英國作家尤斯塔斯.巴爾 Eustace Budgell16861737)的話:「甚至法國……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在政治學方面超過所有其他國家,而對於偉大的孔子所收集、整理和評論過的那些政治原理,怎麼予以讚揚也是不過份的。」
 
其時中國文化不僅在學術思潮上「東學西漸」,而且在世俗領域擴大著影響。十八世紀的歐洲,茶葉,絲綢,古玩,園林等等和中國文化有關事物風靡流行起來,出現了一種從學術思想到生活時尚「泛中國化」的趨勢。
 
這種崇拜是當時特定時代背景的產物。歐洲經歷了中世紀羅馬教廷長時間的黑暗思想控制,終於迎來了宗教改革和新教崛起催生的調諧型「心態文化」大氣候,靈性創 造能力空前大解放,科學主義和人文思想蓬勃興起,基於懷疑和批判的哲學思想大行其道。啟蒙學者們一方面肯定基督教教義中理性的人本主義的道德觀念,同時急 切地希望從外來文化中汲取可以充實自身的營養。當時歐洲小國林立,法律沒有普遍用的效力,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正處於即將到來的革命性起飛的前夕;對照中國社會的富庶景象,統一的政治局面,嚴謹的律法制度,以及悠久獨特的文化,給他們思想上造成了衝擊。中國世俗權力獨尊儒術,標榜德政和禮治,使得反對歐洲教會和世俗二元律法制度衝突的伏爾泰等不勝嚮往。再者,儒家學說中的仁愛和德政,和啟蒙學者所倡導的古希臘哲學,尤其是柏拉圖,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的學說相通相融,就更引起了他們的興趣,甚至導致作為法國憲法的人權宣言中出現了儒家的道德格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