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 藍綠盲點、台灣困邦
| |
台灣政壇又因為第四次江陳會談,再度掀起對抗的聲浪,民進黨更集結黨員和支持者要對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嗆聲。藍綠各自堅持立場,政治對立益加極化,也讓台灣這個困邦無法脫離綑綁,邁向正常及卓越的治理。 朝野對峙應是雙方對治國理念和對岸認知的不同解讀。國民黨過去雖然是靠著威權統治方能長期執政,但不可否認地是它在經濟發展政策上著力甚深,也曾造就了 「台灣奇蹟」和「亞洲四小龍」的美譽,而獲得許多民眾的支持。基於此,包括馬總統在內的國民黨政府官員堅信只要能有亮麗的經濟表現,就能夠贏得選舉、永續 執政。他們也認為中國的崛起及其龐大的商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必須善加利用,以維繫台灣經濟的持續成長。另外,與北京政府取得某種程度的和解,也有助於台 灣走出鎖國孤立的狀態,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避免台灣遭到邊緣化的命運。 反觀民進黨則視族群認同為贏得政權的最有效武器。在經歷了李登輝前總統十二年及民進黨八年的執政、台灣人民對自我認同已從多數為中國人轉為台灣人、並且贊 成統一的比例逐年下降已成趨勢的情況下,民進黨人員認為只要打出反對中國的口號,就能獲得黨內基本教義派支持,而有機會贏得選舉。他們雖無法否定中國經濟 快速崛起的事實,但卻堅持若兩岸經貿關係過密,不僅會因對岸的一些比較優勢讓台灣的失業率不斷攀升,而且擔心在協商談判過程中,造成台灣主權折損,這也是 為何其選擇「反黑箱、顧台灣」為抗議示威主題。 對大多數的中間選民來說,執政黨以經濟發展為首要考量固然符合大多數人民的利益,也不會否認中國市場及兩岸經貿關係是台灣經濟發展有利的重要因素,更樂見直航及學歷認證等限制的鬆綁,但也希望看到其他的相關策略,而不是將中國視為台灣榮景的唯一答案。 同樣地,反對黨的去中政策若僅停留在歷史文化、意識形態及族群認同的層次,尚可被解讀為信念的堅持,但若是反對兩岸經貿發展或是認為台灣的經濟成長仍可獨 立於快速擴大的中國市場之外,也是眛於現實、不切實際的想法。此外,民進黨認為兩岸強化經貿和其他交流就會讓台灣傾向中國的想法,則是意味著它對台灣人民 的愛鄉愛土之情和獨立判斷的能力缺乏信心。 從兩黨目前僅在中國究竟是造成台灣經濟困境的問題,抑或是台灣經濟問題的答案,已成為綑綁台灣、讓台灣成為困邦的議題。國民黨必須讓人民和大陸關係的改 善,僅是眾多選項中較為重要、但並非唯一的選項;民進黨則是除了反對政府向中國傾斜外,也應拿出較為具體的另類經濟發展策略,而不是以為族群認同是其未來 贏回政權的萬靈丹。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