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3, 2007

創新或轉型?



Big Eagle2006年二月在國研院資策中心研究傳統產業外移的補救政策.Big Eagle提出政府應該輔助這些產業的創新力, 並且也加強學校培育高品質的理工人才. 有些顧問及經濟部的人員卻認為產業轉型才能在新的市場競爭得利. 看到張董事長在思沙龍的申論, 真是心有戚戚焉之感. 下面是轉述一節中時的報導:

龍應台基金會於六月二日主辦的思沙龍,請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及天下雜誌總編輯殷允芃討論「台灣邊緣化」的問題。張忠謀首先反對「台灣邊緣化」,這個命題,以為台灣從來就不是核心,何來邊緣?他認為,處在經濟轉型期,台灣企業首要命題是創新商業模式,而非美僑商會一直強調的兩岸開放。

政治的邊緣化不利競爭

龍應台馬上解釋,台灣社會普遍瀰漫著邊緣化焦慮,是因為東協、韓美雙邊貿易協定都在成型,台灣卻孤伶伶掉在外頭。張忠謀說,那用詞應該精準,這是「政治的邊緣化」。問題是政治的邊緣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台灣即使曾被一百多國承認過,也還是邊緣。台灣 (ROC) 唯一一次在核心,是二次大戰後,被小羅斯福選為盟友,否則台灣實力是沒有的。

張忠謀認為,台灣經濟真正的問題在於過去競爭力的強項,現在轉為減弱或不再重要。九十年代,台灣最大的競爭力有四:一是工作勤奮,薪資又低,生產力高;二是理工人才優秀;三是創業與冒險精神;四是政府正面干預,扶持企業;而現在這些競爭力都減弱。

龍應台提起這幾年美僑商會都認為,兩岸開放是台灣經濟最嚴重課題。張忠謀不客氣地說,那是因為美國企業不在台灣做研發、創新,所以開放是他們的第一優先,「但這不是台灣企業的第一優先。」但是如果因為政治邊緣化,導致政府對大陸投資管制,對企業競爭力確實不利。

創新才是企業第一優先

他認為,除了競爭力,兩岸問題應該有兩個層次考量:第一,國防技術機密性,還是不應移走。第二,產業外移,可能使台灣被掏空,「但長期還是應該開放的,政府不能因為擔心短期陣痛,就採取管制。」

張忠謀也建議政府,其實政府真正管制的行業不多,很多產業都已經走掉了,但社會花了太多精力,討論這個「沒有生產力」的議題,「與其如此,不如就開放。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