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7, 2007

A Suprise Demonstration

高雄市在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當天舉辦“玩嘻哈・嗆艾滋”活動。高雄市衛生局在記者會宣布活動訊息時間,讓所有參加群眾驚奇的是:衛生局女性官員現場示範以嘴巴戴保險套。示範的過程,現場突然鴉雀無聲。

高雄市衛生局倡導愛滋病防治,請來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的學生以保險套創意造型走秀,但是所有的節目都沒有衛生局女性官員示範保險套的戴法引人注意。報道說,他們不是以手為性器官教具戴上保險套,而是以嘴巴為性器官教具戴上保險套。
>
高雄市衛生局官員若無其事的表示,這是為了向男同性戀者倡導愛滋病預防所必須,因為男同性戀者之間的性行為有可能需要用到以嘴巴來戴保險套,衛生局人員要倡導,自己必須先熟悉。高雄市衛生局說不只官員要會,各個衛生所為了倡導也都要會。

依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自1984年通報第1例愛滋病毒感染者,累計至今年10月底止已有15,345人感染愛滋病毒,感染者發病成為愛滋病者共有4,177人。

Sunday, November 25, 2007

10年後的台灣



為什麼一般台灣民眾他們認為未來十年會變得不好?他們擔心的是什麼?根據中時的民調顯示,一般民眾未來十年最擔心的前五大問題是:治安、教改、青年競爭力、貧富差距、和官員貪汙而五十位意見領袖最擔心的五大問題卻是:貧富差距、經濟停滯、族群對立、教改失敗和財政破產;其中有兩項是他們共同的擔憂:貧富差距與教改

作家吳音寧黯然地說,走過印尼、印度、美國金融重地的紐約華爾街,她處處碰到伸手乞討的流浪漢,如果台灣的貧富差距再擴大,她預言,「台北也會出現一大群討錢的人。」台大教授夏鑄九認為,貧富差距擴大將造成「社會片斷化」,社會分成一塊一塊的,國家只照顧某些族群的人,卻放棄了某些人。

十多年前從越南到台灣的陳鳳凰,是第一位嫁來台灣拿到碩士學位的移民女性,她說,十多年前剛來時,覺得很安全,即使晚間上街都感到安心,現在只要身後有人就害怕會不會遭到搶劫,她直率的說,越南姐妹們講起來大家都怕,她們以為只有貧窮國家才會發生搶劫,「台灣好像已經邁向貧窮國家。」新象藝術創辦人許博允更憂心,「台灣恐怕會像過去的巴西一樣,面臨國家破產、社會崩潰的窘況。」

而教改為什麼成為一般民眾與意見領袖共同關切的問題?「小四生不會加法,小五生不會減法,國中生不會英文,高中生不會分數加減,大學生程度太差。」這是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的憂慮。

還有不少受訪者,看到我們的問卷,一路打勾,他們說,「這些問題,都會是未來十年面對的大問題。」問他們那一個最嚴重呢?他們的答案也很簡單,「每一個都嚴重啊。」

那麼多的問題,那麼多的擔憂,我們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才能讓台灣更好?作家張大春說:「遠見欺人,迫切的問題就迫切來解決,不需要太遙遠的遠見。」郝明義說:「既然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我們就該努力逼使執政者面對他們應該面對的問題,不給他們反智的機會。」第四屆全國冠軍米得主崑濱伯說得更淺白:「認真對待自己的稻田,其他的就交給天公伯仔去決定。」

的確,台灣人永遠有這樣的韌性和生命力;在我們的調查裡,還是有百分之五十九的民眾對台灣未來懷抱希望,而且,還有百分之四十六的民眾願意為台灣未來採取行動。

一般民眾的民調中,儘管對台灣懷抱希望者還有百分之五十八點六,但是不抱希望者仍高達百分之廿七點九;詢及會不會採取行動讓台灣變得更好?儘管有百分之四十五點八的受訪者明確表達肯定的態度,但也有高達百分之四十二點二的民眾坦言,他們充滿無力感,覺得做什麼都沒用。

但是,在五十位專家學者和意見領袖的訪談中,不論受訪者是一肚子氣的痛罵,還是憂心忡忡地提出警訊,明白表達對台灣不抱希望者只有二人,而充滿無力感認為做什麼都沒有用的也只有四人,八成、九成菁英受訪者對台灣依舊抱持希望,同時,願意採取行動,讓台灣變得更好。

似不相干的幾組數據,其實透露了台灣未來的曙光:有能力的人,絕大多數願意採取行動,為台灣的未來盡一分心。這,就是台灣不息的生命力,困中求變的最大動能。

「當然要抱持希望,否則我還留在這兒(台灣)?早就全家移民了。」不要看作家兼廣播節目主持人張大春挺會罵人,談到希望和行動,他比誰都有勁,雖然他認為,台灣十年後一定會變得更不好,「但是,即使只有一線希望,仍屬希望。」

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長期關心教育問題,就在南投成立博幼基金會,專門為偏遠地區貧童補課,能補一點就是一點,「這才是真正的深耕台灣。」他說。
紙風車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則是把劇場直接拉到三一九鄉鎮,讓偏遠地區的孩子都有親近藝術的機會,「不要再抱怨,不能再等待,每個人都該想想,我為這塊土地做過什麼?能做什麼?」

「每個人都應該視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客家大老鍾鐵民亦做如是觀。盡一己的本分,就是最簡單的行動,夏姿負責人王林彩霞就是用這個本分哲學,打出自己的品牌。

成大校長賴明詔擔心現在的年輕人缺乏國際觀,讓他們喪失了競爭力,於是他盡己所能地與外國交換學生,舉辦國際性的講座和全英文講座。前清大校長劉炯朗退休後,還是關心台灣社會動態,他開開心心地在電台開闢一個節目「我愛談天你愛笑」,讓更多人能分享他的人生閱歷和獨特見解。

各行各業都找得到讓台灣變得更好的方法,「台灣的生命力本來就一直在民間。」東海社會系教授高承恕笑著說,「這個生命力其實還很旺盛,只是被大環境的框框給框住了;有點像悶在一個大悶鍋裡。」才笑完,他又嘆氣了,「政府至少可以做一件事吧:往前看,讓大家有信心、有前景,在五或十年內看得到希望。」

** 節錄自中時11/26/2007 "10年後台灣圖像"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07

「台灣人民聯盟」

收到十幾年前在北加州拹志會的會友廖先生的傳單, 先轉載於下:

台灣人民力量的再度展現

「台灣人民聯盟」

Nov. 10, 2007 美國北加州 廖萬夫 Tel: 925-426-1642

當今,台灣政經情勢詭譎異常。一方面,台灣人民面臨著阿扁集團與貪腐的糾纏不清,眼見對民進黨執政期待的甚大落差。而另一方面,既不放心馬英九的自身能力與其歷史拮据,更擔心過去腐敗的中國國民黨利益共同體的再現。因此,現階段第三勢力的發展是有其空間與必要性的。

然而,這空間絕對不是任由各個有所主張以及身附政治理想的眾小黨派的整合而能成局的。 必須經由廣大人民的自我覺醒,更必須經過人民力量的再度凝聚,才有可能真正爭取到人民自己的權益。不祇是要使廣大人民的生活過的更好也要過的更加有尊嚴, 絕不是讓廣大人民依舊百般無奈的空等著政治人物的施捨。

因此,「台灣人民聯盟」醞釀的階段性任務乃是,要使社會力的再度展現,要讓民、國兩黨停止口水爭戰,喝止藍綠惡鬪暨操弄分贓並進的政治伎倆,逼使民、國兩黨能夠及時下野,以便至少有四年足夠的時間讓其徹底檢討反省,今後不敢再忽視人民大眾的福祉與力量的存在。如此,對人民以及對未來台灣政黨政治的正常發展絕對是一件好事

至於人民力量的再度凝聚,可以效法黨外時代的作法。當時所有參與展現人民力量的人士,只有一個清楚的共同目標 : 就是「反對一黨專政,推翻獨裁政權」。人們先不去堅持各自的政治理念或各自的政策主張,而先行集中所有反對獨裁的力量,不分族群、宗教、男女、老少大家一起來,從而逼使獨裁政黨下野,台灣有幸進入政黨更替的民主時代。

基於使台灣未來的政黨政治更加成熟,我們不能坐視過去數十年來早已被證明是貪腐昏庸不具國格的兩大政黨的繼續政黨輪替、繼續的輪流坐地分贓,我們必須讓清廉有為深具國格的政黨來促成政黨更替以更新替換腐敗的政權。因此,人民聯盟的共同目標應該是:「讓民、國兩黨及時下野,徹底檢討、反省,四年後若有優良表現則再回來參與總統選舉」。

在此號召凡是對於兩大黨只為了私利惡鬪、 吃人民夠夠、不顧人民福祉的行徑極端厭惡的人民,起而共襄盛舉,支持並參與「台灣人民聯盟」以督促國政。「台灣人民聯盟」也在此明確承諾選民此舉乃是為了與廣大人民一同來穩定台灣政局,一屆四年,完成使命後即功成身退並解散。

回顧公元兩千年,林義雄、李遠哲、林懷民等人士為了不忍見到台灣向下沉淪而有所行動,是當年促成政黨更替的關鍵人物。如今,他們更有必要與人民共同來完成台灣「政黨政治正常化」的歷史使命。

為了鼓勵全民直接再度參與台灣民主運動,在「政黨政治正常化」的歷史使命的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全民運動的經費期望來自民間的奉獻,期望每人支援101元,象徵台灣的新目標。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四年中,一切現行國家體制與政策均維持現狀 。同時,

一. 成立廉政公署,嚴辦貪官污吏,六親不認,包括總統或副總統違法將與民同罪。

二. 政務官員一律由非黨籍人士擔任。即政務官員一律退出黨派並因此不受任何黨派支使。國營、公營事業負責人選只以專業考量,得經由舉薦或自薦後遴選,遴選委員會亦應由非黨籍人士組成。

三. 如逢民國兩大黨立委無理杯葛國家預算時,即以立院實況現場轉播公諸於民,由相關選民即時給予警告,或不予以支持、或甚至罷免。

四. 穩定政局, 讓民、國兩黨真正實質下野,徹底檢討反省四年,促使台灣未 來的政黨政治更為成熟。


以上諸觀念乃拋磚引玉僅供參考指教。其他有關實質細節問題,敬祈有志共同震盪思考。

****************** ********************* *************************
Big Eagle 對廖先生的分析頗有同感. 然而台灣民主政治及文化的墮落在民進黨執政中卻是大家目有共睹. 解救台灣除了建立良好的政治系統之外, 教育及經濟政策的改良才能確定正常台灣的存在.

Monday, November 12, 2007

學術沒界限,學者有鄉土

2007/11/12

"沒有諾貝爾的人生並不遺憾 ─ 台獨科學家廖述宗"
[採訪/鄭功賢、林瑩秋、蔡靚萱;文/林瑩秋]

轉載兩段於下: (詳細對談, 請到原文閱讀)

"廖述宗反國民黨之堅定、對台獨運動之熱中其來有自,不論是父系還是母系親戚,都有「 受政治迫害」的成分,家中長輩的身教言教,自然而然成為他最深刻的「台獨教材」,造 成他從小對國民黨沒什麼好感。但有幸生在廖家,給了廖述宗充足的養分自由發展,讓他 在美國的據點成為醞釀台獨思想的沃土。連父親接受美國國務院資助赴美創作,暫住他家 ,父子二人深度思想交流也改變了父親的畫風,由具象逐漸轉變為抒情抽象。身為天字第 一號獨派科學家,廖述宗的人生歷程與台灣始終脫不了關係。"

"問:你這麼專注做研究,怎麼還有時間在海外搞台獨?

:「學術沒界限,學者有鄉土」,我認為台灣學生出國求學,應該好好集思廣益討論怎 麼幫台灣的忙,所以同鄉會、獨派團體很多討論事情的場合,都發生在「廖家廚房」。我 太太很了解海外學子思鄉之情,為解他們回不了家的鄉愁,認真去學包肉粽、捲潤餅、炸 油條……,得到「肉粽嫂」、「潤餅嫂」的外號,籠絡了獨派分子的胃,為台灣獨立運動 盡了很大心力。

多年來,我一直把「家庭」、「學問」和「台灣」當作我人生同等重要的三件事,我不參 加專業協會,只參加有特別意義的會,因為我不喜歡「做頭」(當領袖),所以能夠省下 很多時間來愛台灣。"